|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解读8000年旧石器时代的“姚关人”

解读8000年旧石器时代的“姚关人”

关键词:解读 姚关人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保山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mindazhij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29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8000年前“姚关人”生活场景复原图

  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怒江的东岸,怒山山脉尾翼的山谷中。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施甸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区小县,但这个小县,却因为发现了8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姚关人”头骨而备受关注。

  27年前,云南省博物馆和保山市、施甸县文管所的文物工作者在对施甸姚关小汉庄万仞岗岩厦进行抢救性清理发掘时,一具较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破土而出。经考证,这具古人类头骨化石就是生活于8000年前的施甸“姚关人”。“姚关人”头骨化石被认为是云南旧石器时代遗址中迄今为止所见最完整的头骨化石,对于研究施甸县以及怒江流域的人类历史、生物史、古地理和古气候都有较高的学术意义。

       同时,在保山境内所发现的7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仅施甸就占5处。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极大地丰富了“姚关人”文化的内涵,为研究滇西人类史、民族史提供了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

  20多年过去了,虽经文物工作者多方研究,“姚关人”化石为何门齿缺失?他们如何制造砍砸器及抛掷器(琢孔石器)?他们又是如何狩猎……这一系列研究课题至今仍是一个个待解的谜团。

  “姚关人”头骨化石,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缺失了两颗门牙。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完整的化石缺失了两颗门牙?这一问题在考古学界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施甸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升义告诉记者,施甸一带的少数民族有一种风俗——遮齿,女子在结婚时需拔掉两颗门牙,这具化石从侧面证明了这种民族风俗有可能开始于旧石器时代。

  保山市博物馆馆长王黎锐对这具“姚关人”头骨化石缺失的两颗门牙的现象则有更多不同的解释。他认为,这两颗门牙可能在埋葬过程中缺失了,也有可能在死前就已经脱落,还有可能是在争斗过程中缺失。不过,这个问题在考古学界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这一现象也就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 

  谜团一:头骨化石缺失两颗门牙的原因

  考古界流传一种说法,认为姚关人是8000年前群居于保山施甸姚关一带的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他们用砍砸器及抛掷器(琢孔石器)狩猎进行食用。但据研究和考证,该说法还未能得到考古学者的普遍认可。 
         施甸姚关人遗址出土的化石和石器现今陈列在保山市博物馆内,这些出土石器均明显带有人类加工的痕迹,这些石器显得很锋利,使用它们会更容易狩猎到猎物。

  经考古学家推测,虽然姚关人是属于旧石器时期晚期的古人类,但是在这一批出土的石器中,却发现了大量与新石器时代人类相像的打砸石器。有单平面砾石手锤和琢孔环形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等。“这说明,姚关人在生活后期已掌握了部分打造石器的方法,而且当时的‘姚关人’还会用狩猎后食用的动物骨骼进行加工,变成狩猎工具。”王黎锐认为。

 

 谜团二:姚关人是否制造石器用于狩猎

  姚关遗址包括万仞岗上、下两个岩厦,遗物分布面积500余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该遗址出土的“姚关人”头骨化石为30岁左右女性。此外,工作组还发掘出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标本100余件,包括猕猴、虎、熊、牛、鹿、麂、麝、豪猪、羊等,还有石、骨、角器100余件,以及火塘两个。出土的石器中还有单平面砾石手锤、琢孔环形器、砍斫器、敲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众多的生产生活器具。据种种发现推断,遗址年代距今应当在8000年左右。

  “在考古学上,追溯民族渊源一般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但姚关旧石器文化年代下延很晚,而又具有本地区新石器祖先文化特征。”姚关人“头盖骨的发掘出土,进一步证实了姚关是人类最早生息繁衍的栖息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施甸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杨升义如是说。
 惊喜:施甸发现旧石器时代5处遗址

  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下,姚关坝中还分布着为数众多的考古遗址。据记者了解,施甸分布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万仞岗遗址、老虎洞遗址、火星山大岩房遗址、朝天洞遗址和大马厩岩房遗址。其中,万仞岗遗址文化特征与蒲缥塘子沟文化基本一致,其年代参照蒲缥塘子沟碳14测定报告,距今约8000年。另外,出土了单平面砾石手锤的老虎洞遗址,经碳14测定约距今18000年,同时也是在这一区域中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

  云集: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考察

  这一系列的考古重大发现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先后多人进行了实地考察。美国纽约大学教授特里哈里森、挪威贝尔根大学教授伦蒂哈莱德(女)、日本东京大学近滕修博士、最有名的美国加州科学院人类学博物馆馆长江妮娜教授、广东岭南考古研究中心张镇洪和谭惠忠教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人类研究室主任吉学平研究员和郑良研究员等国内外专家学者均曾光临过施甸的考古遗址。

姚关人狩猎来的动物骨骼化石

  保护:遗址未曾被人为破坏

  在施甸县姚关镇万仞岗遗址记者欣喜地看到, “姚关人”头骨化石的地方,除了当年的考古人员进行过抢救性清理外,没有人为破坏痕迹,而且在近期的文物普查中,遗址的保护范围也在随之扩大。此外,在已发现的5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万仞岗遗址、火星山大岩房遗址和大马厩岩房遗址在1987年10月10日已经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老虎洞遗址待列公布,朝天洞遗址由于与云南省级保护单位邓子龙题刻相连,被进行附带保护。

  价值:揭示古文明提供科学依据

  万仞岗出土的人头骨化石作为云南迄今所见旧石器时代最完整的头骨化石。这块化石也充分展示了亚洲蒙古人种和由晚期智人向近代人过渡的中间类型特征。这名“姚关人”生前断失上门齿两枚,枕骨有两个石器敲凿的破洞,上、下颌齿槽缘有明显的牙周病及龋齿现象,对研究哀牢夷区古人类咀嚼习惯、口腔病史及民族习俗渊源有重要意义。

  这一重要发现,同时也揭开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姚关文明的新篇章。万仞岗遗址的清理发掘与蒲缥塘子沟遗址相互印证了保山曾是古代人类发源的重要地区之一。而万仞岗遗址为洞穴岩沙类遗址,塘子沟遗址为台样式遗址,不同的遗址类型对该区域旧文化的调查了解提出了详实的佐证依据。万仞岗遗址出土的头骨化石、动物化石、旧石器以及骨角牙器对揭示当地旧文化的内涵和属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该遗址还反映出以姚关人为代表的早期先民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生存状态。(崔敏 郭金灿 宋延龄)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