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保山历史文化

保山历史文化

关键词:保山古猿,保山历史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保山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baoshan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62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历史文化

简介

  保山历史文化极为悠远深厚。早在距今800万年至400万年间的混沌岁月,这方水土就已是尚在进化中的人类祖先赖以生存的一个家园,而至迟在七八干年前的人类童蒙时期,保山的先民就作为后来崛起的中华民族的一个原始支系在这里生息和奋斗,并创造了璀璨夺目且独具区域特色的史前人类文明“塘子沟文化”—迄今所见的考古成果尤其是“保山古猿”化石和“蒲缥人”化石的发现充分表明:保山既是人类重要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打开典籍,保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三世纪的周郝王时—这里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的发祥之地和立国之基,其开国之君便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起源神话之一的九隆神话中沙壹“触沉木若有感”而生的“龙的传人”九隆。在哀牢古国存续的数百年历史岁月里,保山先民不仅卓有成效地开发了“三江”流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的热土,还创造了辉煌夺目、独步一方的青铜文明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疆拓土,在今保山坝东北的金鸡乡设县置吏,并迁中原文化望族吕氏后裔“实之”。这是中原王朝在澜沧江以西立足扬威的最初据点,也是业已精熟的汉文化消解、吸纳直至最终反客为主取代哀牢本土文化的最初的发端。“汉德广,开不宾。度博南,越兰津。渡兰沧,为他人。”这首有典可考的云南历史上最早的诗歌,便是两种文化碰撞出的最初的精神火花。至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内属,历史名郡—永昌郡宣告成立,中原文化再度大举西渐。至三国初期,诸葛亮南征,“攻心为上”,当然得双管齐下:既要“扬武”,又须“扬文”。汉文化更是“随军南下”。而这时节的保山也已颇有些“修齐治平”的人才。
  当然,这还是古代保山主流文化的“发蒙”期,其成熟期或日黄金时期当出现在明代。
  明成化至正统年间(15世纪末叶),保山出了个“布衣奇人”杨元,他满腹诗书,甘守清贫,开馆办学,培养出了一批拔尖人才。接着,名满天下的新都状元杨慎谪戍保山,沧怒之间更是魁星高照,文气大炽。此后,保山“决科登仕者代不乏人”,并有大量著述相继问世。出其类而拔其萃的既有“韵著千秋”的张氏父子,也有身历三部尚书人称“永半朝”的王宏祚……尤其是与杨升庵惺惺相惜的诗人张含,其大量诗文“上猎汉魏,下汲李杜”,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库,于滇省亦堪称大家。到了近代多事之秋,激烈震荡的政治风云为保山造就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著名人物:回民起义领袖杜文秀、辛亥革命永昌起义组织者杨振鸿、爱国侨领梁金山……特别令人称道的是,这一时期,仅腾冲一县就接二连三地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贤大能之才:打响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枪的腾越起义领导人张文光、“天南一枝笔”李日垓、曾任北洋政府代总理的国民党元老李根源、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著名爱国侨僧妙明法师…真是龙腾虎跃,盛极一时。
  源远流长的哀牢—永昌一保山文化,经历了数千年时光洗磨,而今已成为边地珠链般璀璨夺目的永恒风景,并以其突出的丰富性、多样性特征,为行将拉开大幕的保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酿制了无比丰厚的人文底蕴。

历史文化聚宝盆

  “襟沧江而带怒水”的保山是中国版图上开发极早、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边疆地区。战国中期,这里就建立了统一兴盛的奴隶制国家---哀牢国,公元69年,哀牢国内附归汉,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时为东汉第二大郡,其后的保山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山踞“八关九隘”之威势,扼“三宣六慰”之咽喉,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保山市毗邻缅甸,国境线长167.78千米,南方丝绸古道、滇缅公路中印公路都从这里通过,是国家级边贸口岸和中国西部重要的国际大通道,同时还是中国面向南亚和西进中东的重要桥头堡。
  保山这块土地上曾发生过哀牢归汉、永昌建郡、邓子龙戎边、滇西抗战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这里曾留下永历帝徐霞客徐悲鸿马可波罗等人的足迹;这里曾养育了“九隆传人”柳貌、蜀汉名将吕凯、“永半朝”王宏祚、回民领袖杜文秀、民国元老李根源、一代英哲艾思奇等著名人物。
  久远历史刻下的岁月铬印,便利交通串起的多彩风情,重大事件留下的厚重沉淀,杰出人物撒下的智慧结晶……使保山成了一个文化的聚宝盆。在这里,从哀牢文化、永昌文化、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抗战文化到边地文化、异域文化、侨乡文化、兰花文化、翡翠文化、玉佛文化……都得到了多元的融合和贯通,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保山文化。

滇西抗战大史诗

  1942年2月至1945年1月,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前期,在我国西南边地的保
 
山、德宏和怒江、临沧等地,爆发了一场以保卫滇缅国际通道,维护国家领土主权为目的的抗日爱国战争,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滇西抗战。这场血战,以日本军队对我国西南后方出海通道——缅甸和 滇西的进攻为肇端,前后延续约3年时间。
  战争进程大致分三个阶段:从1942年2月至5月上旬为日军进攻时期。这期间,日军从东南亚一路北上,攻入缅甸,中国政府为保卫滇缅国际通道和西南后方安全,派遣10万远征军出国抗日。但因盟国各方的指挥协调失当,缅英军队不战而逃,致使日军先得利,切断我远征后路,我10万将士有心杀敌,无力回天,声 势浩大的援缅行动以失败告终,缅甸全境和我滇西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相继沦入敌手;从 1942年5月中旬至1944年5月上旬为敌我相持阶段。这期间,我国滇西守军为扼制日军进犯攻势,及时炸毁滇缅公路惠通桥,阻敌于怒江之西,同时派部队深入腾冲、龙陵等地,组织沦陷区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敌后游击战争,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从1944年5月中旬至1945年1月下旬为中美盟军大反攻时期。这期间中国政府为打破日军封锁,重开滇缅国际运输线,重组的卫立煌上将为首的20万中国远征军,利用国际反法西战争发生转 、折的有利时机,在美国盟军和滇西各族人民的全力支持下适时强渡怒江,向盘据滇西的数万 、日寇发起全面反攻,经过8个多月的浴血奋战,毙敌21000多人,最终于1945年1月20日将侵略 都赶出国门,取得了滇西抗战的最后胜利。
  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的战略性反攻,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抗日战场从失败走向胜的转折性战役之一。这场战争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军对我国实施 东西突击,最终称霸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梦想。在这场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败大局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美国盟军、爱国华侨和滇西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以伤亡二十多万军民的代价,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大史诗。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