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哀牢寺一个王国的背影

哀牢寺一个王国的背影

关键词:哀牢寺一个王国的背影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保山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mindazhiji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20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哀牢寺位于保山坝东面哀牢山山麓的岩厦台地上,古时曾称为“哀牢祠”,主要建筑特色是“寺倚层崖下,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徐霞客游记》)”,大雄宝殿以水红色的岩崖为后厦,人工建筑的殿宇部分为前厦。并因此衍生出了一句本土歇后语“哀牢寺的大殿——大偏厦”。整个鬼斧神工的哀牢寺建筑群构成了保山坝底蕴深厚的一个文化景点。

哀牢寺的名称得缘于哀牢国。哀牢国是在秦汉时期保山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个由土著民族建立的奴隶制王国。从迄今所见到的考古材料和史籍记载表明,哀牢国在历史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就是“哀牢归汉”,即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王柳貌派王子扈粟率77个邑王、55万部族归附东汉朝廷,此举奠定了我国西南版图的基础。保山地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哀牢文化”研究,经过地方文化学者们几代人的努力,一个遥远王国的历史逐渐清晰了起来。但却一直存在一大遗憾,即至今未能找出较有说服力的文物史证,特别是未能像昆明的“滇文化”研究那样能用“滇王印”来佐证长篇累牍的考据学。于是保山的地方文学学者们都对哀牢寺情有独钟,一遍又一遍的叩访哀牢寺。

哀牢文化以夷文化为主要特征,据地方文化学者们的考证,它的发祥地在保山坝子中部。哀牢族的起源传说即是在保山广为人知的“九隆传说”。上古无信史,何况是边疆未驯化之地。最早写下《哀牢传》的杨终却是一位一生未到过保山的四川人。哀牢王柳貌内附东汉王朝时,使者经过四川向益州(成都)刺使部陈述哀牢国情。使者如何陈述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当时相当于文书的杨终为哀牢国的使者写下了《哀牢传》,以便使者向朝廷陈述哀牢国的历史情况,文章的开头即是一个美丽的“九隆传说”。“九隆传说”讲的是在远古时哀牢山下住着一位叫沙壹的妇女,到水中捕鱼触到沉木怀了孕,十月之后生下十个男孩。后来沉木变成龙来到水边问沙壹说:“你为我生的孩子现在都在哪里?”大的九个儿子见到龙都吓跑了,只有小儿子没有离去,并把背转向老龙坐下,龙便用舌头舔了舔小儿子。按沙壹说话的语音“背”叫做“九”,“坐”叫做“隆”,因此就把小儿子的名字叫做“九隆。”九隆长大后,兄长们共同推举他做了部落的王,之后哀牢民族就一代一代兴盛了起来。

据地方文化学者们的考证,哀牢国就是由最初的哀牢部落发展而成的,哀牢族属于百濮族系,是今天西南很多少数民族的祖先。今天新生代的一些地方文化学者开始把“哀牢国”考证为了小子称王制的“阿佬国”和俨然世外桃源般的“安乐国”。孰是孰非?哀牢国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国家,那里的人民怎样生活?我们不能太相信史籍记录,因为中原王朝的史官们都没有亲自到过哀牢国,并如记载西南历史较为权威的《华阳国志》,成书时间已经是东晋,又是“后后人”写“前前事”。我们更多的只能看到哀牢国的气候环境、民风习俗和物产等情况。根据已有考古成果,哀牢国无论是石器文化、青铜文化,还是耕织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婚俗丧嫁文化和音乐、舞蹈等民族民间文化都十分丰富而独具特色。但是从这些考古根本无法了解到哀牢国作为一个具有数十万人口的奴隶制王国究竟有哪些政治沿革。

哀牢国由于历史久远,地上文物早已荡然无存,只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地名、山水和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确切地说,哀牢寺就是后人根据传说修建的景点之一。在1978年,云南民族研究所的同志在哀牢寺后面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一颗石雕头像,用红粉石雕成的,面额上纵横交错的树根痕迹说明他是远古树木的化石。见过该头像的学者说这是一尊佛者造像,他双眼微微闭合,眉心一点佛志,额束水纹状饰带线条柔和浑圆,具有女性化的温婉意味,而嘴角却“飞”出三对獠牙,显露出一副狰狞的表情,令人望而生畏。民间传说这颗头像就是哀牢王九隆的头像。而我认为这一颗头像也并非真正是哀牢国时代的遗物,因为这颗头像具有原始宗教向佛教过度的特征,而佛教文化在保山广为传播时,哀牢国早已不复存在。从头像的特征来判断,它的雕刻时间应该是在唐朝后期,当时保山应该主要是受南诏文化的影响。保山是白族文化的发源地,白族曾经大量聚居隆阳,大理至今还塑有沙壹象,同样认为九隆是他们的祖先。

后人具有怀古之心,但这种怀古肯定具有神化与附会的成分。但无论怎样,哀牢寺都存在于一个王国的背影里。

现在的大官庙村原名哀牢村,因为村中建有一座寺庙而得名大官庙。据一些老的地方文化学者记叙,他们在上个世纪进行采访时,曾有当地老者回忆说,原来大官庙的厢房墙上的壁画画的就是骠国乐队去长安献乐的过程,画面包括在京表演的盛况和使者归来受到当地人民犒劳的场面。原来的老建筑虽然不在了,现在见到的都是后建的。但一年一度的大官庙哀牢犁耙会却至少已经流传了千百年。这个庙会最早见之于明朝吏部侍郎保山人张志淳著的《南园续录》,从张志淳的记载和考证来看,南诏国王为了追寻“南诏本哀牢后裔”的历史渊源,而在哀牢国首邑之地——哀牢山建庙塑哀牢国王像并举行祭祀活动。这个祭祀活动后来成了一年一度的犁耙会。

无论哀牢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无论它的历史细节能否考证,一个遥远王国的背影始终笼罩着哀牢山、哀牢寺和哀牢犁耙会。(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